查看原文
其他

一个沉重的节日何以变得轻浅? 性欲望如此容易满足、爱却匮乏

吴小曼 汉娜书房
2024-09-26

本文配图来源于网络

在今天这个“速食时代”,提起“忠贞爱情”会被人嘲笑为“过时”,就像“恋爱脑”成了理性发育不足的代名词。
很多婚恋博主都在教女人“搞钱”而不是“谈情说爱”,谈钱很时髦,谈爱就变成了“头脑欠清醒”。为此,我很想知道“情人节”究竟还有多少“爱”,大家都在纪念什么?

01
每到2月14日,“情人节”主题活动琳琅满目,情侣酒店、情侣电影、玫瑰、巧克力,商家非常贴心,他们精心营造“浪漫、暧昧”的氛围,目的是让琐碎狗血的“片刻偷欢”显得不那么物质,这说明很多人不屑于“谈爱”,觉得直奔主题为“性”更实在、高效,但他们内心还是渴望爱。
有朋友说,因为在古代社会交通不发达,认识一个人很难,所以他们重情义,但现代社会交通便捷、信息发达,认识新人变得很容易,于是就有了不断更换伴侣的条件。
双方自然就不会花时间去了解、磨合、经历成长过程,而是不断交往新的对象,其代价自然是带来不稳定性和内心的不安全感,投入关系时就会有所保留,因此剧作家廖一梅说,懂得比爱情更重要,原因就是相爱不难,但真正认识、懂得彼此就很难。
有的人一生都在恋爱,但他未必懂对方,大概就是如此,他不过是借对方这个工具来满足他的欲望,感官与感官相遇,同时也在对“自我物化”,他不觉得每个个体有什么特别、独特之处。
这正是“失落的人类”,因始祖偷吃禁果后,很难经历真正的“合一”不断寻找暂时替代品的结果。
爱情之所以让人目眩神迷,就在于通过情人的眼睛发现了自身的独特价值,这种指向宇宙的合一感觉如此有份量,是它在模仿“永恒之爱”,把人从世俗生活中带离出来,让精神获得飞扬,使灵魂轻盈起来。

但因为堕落后的肉身太过沉重,他们只能活在欲望的辖制中,无法品尝爱情的芬芳,因为爱情是指向灵魂的升华,性是身体的下沉,于是人就只能在性的交合中体会短暂的“欢愉”,这种“忘我”其实不是真正的合一,因为它在极致的欢愉后是更深的失落,而灵魂的合一是一种满足和向世界无限的扩展。

02
人多喜欢简单、直接,不喜欢复杂、付代价,于是就用各种学说来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。古代人讴歌爱情,现代人却在消解爱情,甚至有生物学出来背书,把爱情简化成性爱“荷尔蒙”,说男女强烈的性吸引也就1、2年时间,当激情冷却后,爱情也就消失了,他们又会奔赴下一个目标。
于是,在现代浪漫爱情中,几乎没有婚姻一席之地,就在于浪漫的爱与婚姻的责任、柴米油盐酱是相抵触的。
由此有了婚姻与爱情分离的现实法则。
这也为“婚外恋”找到了借口,认为婚姻是巩固经济利益,满足社会关系,婚外情则是满足个人的情感、性需求。
当下中国“情人节”,在某种意义上也演变成了“婚外情的节日”,让婚姻变成一个合伙公司,这种把人进行功能化分工正是商品社会对人灵魂的遮蔽,让人“空心化”。
20世纪就是分明的断裂,它很容易让人患上精神分裂症。诺奖作家莱辛在她的自传小说《黄金时代》就剖析了现代性对人心的破坏。
我们翻看中西方文学作品,迷人的爱情都是在婚前和婚外,有人总结西方的现代小说就是一部“通奸史”,以至给人误解,认为“婚姻”是爱情的坟墓。
这些观念自然就把“爱情”狭隘化,也限制了人在婚姻中对爱情的不断发展与升华。

03
当代人对爱情的理解越来越停留于感官,人自然会变得浅薄、扁平。但在遥远的时代,爱情却是神圣、纯洁的,这种“至死不渝”、无比忠贞是为着超自然的精神目标,而不是为着短暂的物质或自我满足。
“情人节”的由来也是为了纪念圣徒瓦伦丁,因此又成为“瓦伦丁节”。
公元270年——罗马圣教徒瓦伦丁被处死。 
当时罗马帝国出现危机,经济凋敝,统治阶级腐败,社会动荡不安,人民纷纷反抗。贵族阶级为维护其统治,残暴镇压民众和基督教徒。教徒瓦伦丁,因追求正义被捕入狱。在狱中,他以坦诚之心打动了典狱长的女儿。他们相互爱慕,并得到典狱长女儿的照顾。瓦伦丁却被下令处死,就像效法基督为了真理舍己。在临刑前,他给典狱长女儿写了一封长长的信,表明自己的心迹和对她深深眷恋
基督教徒为了纪念瓦伦丁为正义、为纯洁的爱而牺牲自己,将临刑的这一天定为“圣瓦伦节”,后人又改成“情人节”。 
由此看来,这是一个很沉重的节日,是关于真理与殉道,而爱情的确是指向与祂的爱:爱情如死之坚强,一生不离不弃,婚姻不过是在预先经验这种“舍己精神”。
但现代浪漫爱情,却是把爱的对象“偶像化”,放弃了对真理、公义、圣洁的追求,变成了“情欲的满足”,它因此变得很轻,在消费时代,更是成了一种消遣,对婚姻家庭的拆毁,但同时也是一种诅咒。“性欲望”如此容易满足,但爱却越来越匮乏,让很多人变成爱无力陷入到焦虑、迷失和茫然中。

END

修改于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汉娜书房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